您现在的位置: 网站首页 >> 文章中心 >> 健康园地 >> 健康知识 >> 正文

科普宣教 丨 正确认识儿童发热

2025/5/27 作者:佚名

儿童发热是家长最常遇到的健康问题之一,但许多父母因缺乏科学认知而陷入焦虑或错误护理。

发热的定义与体温判断

发热是机体对抗感染或疾病的保护性反应,其核心是体温调节中枢的异常升高。不同测量部位的体温标准略有差异: 

儿童体温受活动、饮食、情绪等因素影响,波动范围通常在1℃以内,若短暂升高但无其他症状,可能为生理性发热。

发热分度(以腋温为准): 

◎低热:37.3-38℃  

◎中热:38.1-39℃  

◎高热:39.1-41℃  

◎超高热:>41℃。

发热的正确处理步骤

1观察与评估

精神状态优先:若孩子精神好、食欲正常,即使体温较高(如39℃),也可居家观察;若精神萎靡、嗜睡、呼吸急促,需立即就医。  

警惕特殊人群:3月龄以下婴儿发热必须就医;有热性惊厥史者需在体温≥38℃时积极退热。

2物理降温

适用条件:体温<38.5℃且无寒战。  

正确方法:减少衣物、开空调(避免直吹)、温水擦拭腋下、腹股沟等大血管处,禁用酒精擦浴。    

误区纠正:寒战期(手脚冰凉)应保暖,而非物理降温;退热贴效果有限,仅辅助使用。  

3药物降温

用药原则:体温≥38.5℃或伴有明显不适时使用。  

推荐药物: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

禁忌与注意:不联合或交替使用两种退热药,避免肝肾损伤;退热药不治本,需针对病因治疗(如细菌感染需抗生素)。

常见误区与科学纠正

误区一:发热会烧坏脑子

真相:单纯发热不会损伤大脑,但某些疾病(如脑膜炎)伴随的高热可能导致神经损害。  

误区二:捂汗退热

风险:婴幼儿汗腺不发达,捂热可能引发“捂热综合征”,导致脱水或器官损伤。

误区三:立即使用退烧药

科学建议:低热无需用药,适度发热可增强免疫功能;退热目标为缓解不适,而非单纯降温。

误区四:依赖输液退烧

原则:多数发热无需输液,仅严重脱水或细菌感染需静脉治疗。  

发热是儿童免疫系统成长的“试炼”,家长需理性对待,平衡观察与干预,避免过度治疗。科学护理的核心是关注孩子整体状态,而非单一体温数值。若无法判断病情,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是最稳妥的选择。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  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简体中文 | 繁体中文 | 管理登录